淺談影響食品安全的因素及應對措施
發布時間:2013-11-22
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要求吃得營養、健康,但從近年來媒體所披露的食品安全事件卻屢見不鮮。分析其原因,影響因素主要有微生物、化學性污染、食品安全標準的缺失,標準化生產率低下和檢驗行為的不規范等對食品安全構成影響。如何防止“病從口入”,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提高食品檢驗科學水平;完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立法;加強各個行業間的配合等等。
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之一,食品質量優劣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食品污染或食源性疾病發生率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工業化生產和新技術、新原料、新產品的應用,導致食品污染的因素日趨復雜化;高速發展的工農業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直接影響農產品和食品原料的衛生并引發一系列嚴重的食品污染事故。由于部分食品生產經營條件落后、操作人員衛生意識差和衛生管理水平低,致使食品受到交叉污染而引發食物中毒。更有甚者,部分不法食品生產經營者出于贏利的目的,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質或濫用食品添加劑,給食品安全帶來隱患,對消費者的健康造成直接的威脅。
1·影響我國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因素
1.1微生物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
1.1.1真菌對食品安全的影響
真菌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有些真菌被應用于食品工業中,如釀酒、制醬、面包發酵等,但有些真菌也通過食品給人體健康帶來危害。由真菌引起的食品中毒種類主要有:黃曲霉素致毒、霉變甘蔗中毒等。人類食用了由這些霉菌污染的食品可損害肝臟,嚴重導致癌變等。
1.1.2細菌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
細菌種類繁多,分布廣泛,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系。有些食品如食醋、味精及多種氨基酸都是應用細菌制造的,但有些細菌也給人類帶來危害。根據國內外統計,在各種食物中毒中,以細菌性食物中毒最多。引起中毒的有沙門氏菌屬、致病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
1.1.3病毒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
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毒主要有豬水庖病毒、狂犬病病毒、口蹄疫病毒等。
1.2化學性污染因素對食品安全的影響
化學性污染對食品安全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以下僅就農藥殘留、食品添加劑對食品安全的影響進行分析探討。
1.2.1農藥殘留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
近年以來,殺蟲劑、除草劑等農藥在大量使用,特別是有磷殺蟲劑農藥,是農作物中殘留最為嚴重的農藥,根據浙江杭州、溫州、云南三地上市蔬菜中甲胺磷殘留分析表明,檢查出甲胺磷的比率為40.8%,最高檢出濃度為1.85mg/kg,以葉菜和豇豆檢出率較高,分別為51.7%~61.5%和44.4%~100%。長期攝入有磷農藥可出現肝功能下降、血糖升高,白細胞吞噬功能減退等病理變化,并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作用。為了降低食品中農藥殘留量,就必須建立健全農藥法規標準,加強對原料作物的生產管理。
1.2.2食品添加劑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
食品添加劑是食品工業中的一個重要“角色”,可使食品色、香、味更佳,保質期更長。食品添加劑主要有:著色劑、防腐劑、甜味劑、酸味劑、發色劑、漂白劑、保鮮劑。在食品加工過程中,添加一定限量的食品添加劑對人體是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中對食品添加劑的使用量做了明確的規定。但長期(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劑會致癌,產生遺傳毒性在人體內的殘留,破壞新陳代謝等。在實際生活中,過量添加食品添加劑的現象比較嚴重,有的還是違法添加對人體有嚴重危害的化學品。例如:為了使面粉更白,在面粉中添加過量氧化苯甲酰(增白劑)。在熟食品、鹵制品中添加過量人工合成色素、亞硝酸鹽等,使食品色澤鮮艷誘人;為延長食品貨架期,添加過量苯甲酸(鈉)等防腐劑;更有甚者,將甲醛加入到米粉中,使之更勁道、鮮亮。要確保食品添加劑食用安全,必須加強食品添加劑管理,包括食品添加劑的毒理學評價,食品添加劑食用量標準的制定和審批,生產或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審批手續、食品添加劑法規等。
1.3食品安全標準的缺失,標準化生產率低和檢驗行為的不規范對食品安全的影響
1.3.1初級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率低,源頭污染較重
有的產地環境污染、污水灌溉、違禁使用高毒農藥;城市廢棄物的大量排放,造成許多有毒、有害物質滲入土壤中;飼養禽畜非法使用蘇丹紅、生長激素、瘦肉精。這些嚴重影響了農產品安全性。
1.3.2食品安全標準嚴重滯后于生產發展的需要
往往出現食品安全事件之后,才發現標準缺失,才緊急制定相應標準。
1.3.3檢驗檢測行為不規范
對食品進行的監督檢測,通常是根據標準,用規定的方法和檢測儀器對食品樣品中的成分含量、食品添加劑、農殘和微生物等進行分析檢測,然后將檢測數據與標準進行比對。檢測結果符合標準要求的,判定為合格;檢測結果不符合標準要求的,判定為不合格,只進行符合性驗證檢測,很少進行安全風險分析檢測。
2·我國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措施
食品安全問題涉及到政府的多個部門、食品的生產者,經營者以及廣大的消費者。為了提高食品安全性,保證人體健康,促進社會發展,我國采取了大量的有效措施。
2.1提高食品安全領域的科學水平
進一步提高檢測技術和能力,完善風險監測和風險評估體系。為適應新形勢下的檢測工作,質檢機構一方面要加強硬件建設,引進先進儀器設備,為食品質量安全監管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另一方面要培養一批高素質的專業檢測人員,不但精于檢測工作,了解檢測技術的發展趨勢和動態,具有較高的理論造詣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而且還要了解當前食品的制假動態,善于從產品的外觀捕捉到產品的違禁添加物,為產品質量監督和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尋找到直接的突破口和切入點。
2.2完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
積極吸納國際先進的食品管理經驗,將監督管理的重點從最終產品的檢驗過渡到生產經營的全程控制。一要構建和完善食品標準體系框架,繼續完善農(獸)藥、污染物等限量標準、檢測方法標準;二要協調相關食品標準間各項技術指標,使之權威、科學、統一;三要及時更新標準,避免老化;四要加快制定重要的食品安全標準,滿足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所需求;五要不斷提高食品安全標準的科學性,對包括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食品衛生標準、食品質量標準在內的現行標準進行整合,與國際通行的檢測、判定標準一致。
2.3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
當前推進農業標準化,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凈化農產品的產地環境,避免有害物質在農產品中富集;二要規范農業生產過程,科學合理地使用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在農產品初加工、儲運過程中嚴格按照標準使用添加劑和符合食品要求的包裝物,避免造成二次污染;三要積極建設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促進農業的產業化經營。通過對農民的生產行為按標準化要求進行引導和規范,有效地保障了作為食品原料的初級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也就保障了食品質量安全。
2.4加大食品市場監督力度
要監管手段和方法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采取多種形式,從生產、加工、貯運、銷售等各個環節控制食品的污染,加大懲罰和打擊力度。要實施分類監管,對于產品質量不穩定,存在安全隱患的企業應當重點監管,并加大巡查力度。對于出現嚴重質量問題的企業采取停產整頓和取締的措施。
2.5加強食品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認真研究、修訂、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加快與國際標準接軌,增強食品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促進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
2.6加強各個行業間的配合
農業、質量技術監督、工商、衛生等部門要切實發揮職能作用,加強配合、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從而凈化食品環境,使污染遠離我們的餐桌。
我們既要開展食品安全方面的基礎研究,又要加強生產和消費環節的監督管理。相信在管理部門、生產者、科研機構、消費者的共同努力下,隨著以上工作的不斷開展,我國的食品安全,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一定能夠得到進一步提高。
本文由“中國云試劑”編輯,如需了解更多請移步:http://www.jomedumy.com,“中國云試劑商城”主營:化學試劑,標準品,標準物質,卡爾費休試劑,色譜試劑,高純試劑,電子純MOS級,優級純試劑,分析純試劑,化學純試劑